2010年11月5日下午5點,北京博納悠唐影城地下一層里人頭攢動。上百雙期盼的眼睛同時望向不遠處放映廳的入口,他們很快發現,放映廳里有些觀眾已經被擠到了門外。水泄不通的放映廳里,很多勉強擠進來的觀眾只能蜷縮著坐在地板上,伸著脖子期待電影趕快開始放映。終于,臺灣電影《艋舺》的片頭音樂聲響起,全場立刻爆發出陣陣熱烈的掌聲。140分鐘后,影片放映結束,全場再度掌聲雷動。很多情緒難以平復的觀眾久久不愿離席……
這一幕是第5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火爆場景之一。5年前,第一屆論壇舉辦的時候,組織者甚至都不敢想象,這樣一個“小小”的論壇能夠吸引如此之多的觀眾,贏得如此熱烈的掌聲。
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電影藝術》雜志社承辦的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在一種持續上揚的勢頭中走過了5年光景。也許是因為巧合,更可能是由于中國電影產業不斷發展的呼喚,華語青年影像論壇與“十一五”結伴而行,在5年的時間中不停邁步前進,不斷發展壯大,逐漸成長為國內最具品牌影響力的電影論壇之一。
目標 青年導演的“孵化器”
2006年,青年導演寧浩帶著自己的作品《瘋狂的石頭》走訪了數家電影發行公司洽談影片的發行事宜,可是,沒有一家公司愿意為這部既無明星、又無名導演、亦缺乏話題的“三無”小成本電影做發行。所幸的是,在酷暑時分即將到來之時,有志于扶持青年導演的中影橫店華納影視有限公司最終將這部電影推向了市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未來的幾個月里,《瘋狂的石頭》掀起了一股觀影狂潮——影片不僅憑借300萬元的成本博取了2300萬元的票房,更贏得了業內評論和影迷口碑的滿堂彩,成為一匹名副其實的“黑馬”。
《瘋狂的石頭》的橫空出世,也是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從“紙上談兵”到最終付諸實踐的一個重要“推手”。
人們意識到并開始深入思考電影與青年創作群體的關系。青年導演的蓬勃生長對于電影事業發展的重大意義,在中國電影史乃至世界電影史中已經被反復證明。從世界范圍看,上世紀50年代的法國電影“新浪潮”、60年代的新德國電影和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新好萊塢電影都是以青年導演為核心的電影運動,它們不僅極大地推動了各自國家電影事業的發展和進步,也改變了整個世界電影的格局。而更為我們所熟知的是發軔于上世紀80年代的“第五代”,那一批擁有旺盛創造力并飽含藝術激情的青年導演和他們石破天驚的作品,為整個中國電影史留下了最為絢麗的華彩篇章,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毫無疑問的是,“第五代”的橫空出世不僅是一批青年導演藝術才華的集體綻放那么簡單,它儼然已成為中國電影走向全面復興的開端,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但是,不能忽視的一點是,與《電影手冊》雜志促成法國“新浪潮”誕生、“奧伯豪森宣言”引發新德國電影出現不同,我國“第五代”乃至“第六代”青年導演的相繼亮相,更類似于一種自發、無序的電影人才迸發,與社會深層文化影響的關系更大,而缺乏某種基于藝術本體建立的培育機制的自覺而有規律的引導。事實上,在當下的中國,有才華的青年導演并不缺乏,我們真正缺少的正是一個能夠將這些青年導演凝聚在一起,在讓他們獲得更多理解的同時得到更多拍片機會的培育和推介機制。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就是為了填補這一空白而產生的。
經過一番深入的思考和摸索,華語青年影像論壇應中國電影產業化大潮而生,并于2006年9月22日初試啼聲。與一般意義上的論壇不同的是,華語青年影像論壇不僅僅是一個專家學者圍坐圓桌討論交流的理論會議,它更是一項與創作實踐環節聯系緊密、涵蓋面十分廣泛,并且日趨細化完善的綜合性活動。論壇包含3個常規項目,分別是影展、研討會和融資會。3個常規項目各盡其責——影展負責向業內人士和普通觀眾展示青年導演的優秀作品,成為開闊觀眾視野、增進電影業界內部交流、向海外推介中國本土青年電影的平臺,也是華語青年導演創作力量的集中展現;研討會采取大會演講的形式,誠邀國內外知名電影專家、學者就大家普遍關心的電影業重大問題進行專題演講,目的是促使更多的人發現并理解青年導演的作品;而融資會則是通過專業電影媒體,利用有豐富制作發行經驗的影視公司的資源,把有創意的青年項目進行最有效的宣傳,并向國內外市場推介。
華語青年影像論壇的最終目的就是推出華語電影新人,鼓勵原創作品,在藝術創意與電影工業之間建立一個專業的新型電影機制。5年過去了,本文開頭的一幕見證了論壇的追求正日益成為現實。
宣言 電影工業從青年開始
“電影工業從青年開始!”這句響亮的宣言,是5年來指引華語青年影像論壇不斷前行的座右銘。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康健民認為,“這句宣言十分貼切地體現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一以貫之的追求:盡自己所能,引發社會各界對青年電影創作群體的關注,并促使青年電影創作者擔負起中國電影產業主力軍的歷史責任,讓年輕的創意真正成為帶動電影工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電影產業的核心就在于內容創意,而創意活力又來自于青年導演那一顆顆年輕而誠實的心。“電影工業從青年開始”包含了至少三層意思:第一,市場上的電影類型應當多樣化,除了名導演的“大片”之外,也應該有青年導演“小片”的生存空間;第二,應當讓市場、讓更多的觀眾加深對青年導演作品的理解;第三,促使青年導演自我反思,審視自己的作品能否與更多的人溝通、自己作品傳達的情感能否被更多的人理解。
在中國文聯的支持下,華語青年影像論壇成為財政部支持的重要文化項目,并獲得了文化專項資金。專項資金的注入,使論壇的規模越來越大,參與人數越來越多,取得的成效越來越顯著,社會影響力也日益增強。每屆論壇活動都人次逾千,參與者涉足電影市場、電影制作及電影研究各個領域。舉辦5年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一直在力求成為體現華語電影多樣風格與追求、具有包容性的優秀電影論壇,它的每一步前行,都留下了一連串堅實的腳印——
2006年,第一屆論壇以“中低成本電影的市場拓展”為主題,在京近百家主要制片機構的負責人、專家、學者和青年創作者參與了研討,中低成本電影的市場拓展問題很快成為第二年中國電影決策部門關注與著力解決的問題之一。
2007年,在“制片人,中國新電影的發動機”主題的指引下,“北京計劃2007”融資會正式啟動,青年導演阿猛通過該計劃獲得投資,完成影片《完美新娘》,并在市場上取得了620萬元的票房。與阿猛一同得到拍攝資金的,還有導演姬雨和他的《欠我十萬零五千》。
2008年,論壇主題拓展為“華語大片時代的新青年電影”,送展作品增加到70余部,影展從中遴選了22部佳作予以展映。另外,藝術電影《消失的村莊》和喜劇片《馬文的戰爭》通過融資會獲得拍攝資金,并相繼攝制完成。
2009年,李行、侯孝賢等大師級導演率臺灣影人團參加論壇,臺灣電影創作力量在內地得到了一次最為壯觀的集體亮相。同時,參展影片增加到47部,并被劃分為特別放映、“北京計劃”導演作品、處女作等不同展映單元。
2010年,論壇展映了過去一年青年導演創作的最新作品46部,舉辦映后見面會16場,是論壇舉辦5屆以來,觀眾映后見面會場次最多的一屆。另外,論壇還改變了融資會的操作模式,將過去演講式的融資方式更改為單個項目商務洽談的模式,取得了更好的融資效果。
5年來,《靜靜的嘛呢石》《愛情的牙齒》《透析》《夜·店》《隋朝來客》《日照重慶》《碧羅雪山》《海上傳奇》《團圓》《80’后》《海洋天堂》《盲人電影院》《我們天上見》《志明與春嬌》《九降風》《艋舺》《心魔》等青年導演的優秀作品相繼在華語青年影像論壇上得以展映;李前寬、謝飛、鄭洞天、尹力、李行、侯孝賢、王童、朱延平等資深導演,賈樟柯、陸川、張楊、劉杰、李玉、朱文、張一白、萬馬才旦、彭浩翔、鈕承澤、戴立忍等青年導演,戴錦華、賈磊磊、路海波、尹鴻、饒曙光、李焯桃、焦雄屏等電影理論家,以及王中軍、王中磊、于東、高軍、陳國偉、文雋、葉如芬等電影投資機構負責人,都曾在華語青年影像論壇中展現過自己的風采,留下過自己的聲音。用名家云集、精品薈萃形容5年來聚集在華語青年影像論壇中的那些電影人和電影佳作,毫不為過。
引導 強力突破青春困局
不斷求新、求變,在時刻變化的形勢中把握青年電影發展的脈搏,是華語青年影像論壇長久以來的追求。2010年,第5屆論壇又提出了一個嶄新的宣傳口號:“創意帶動工業,文化提升價值”。康健民對此指出:“這個口號,就是要強調創意對電影創作的作用,強調年輕創作者對文化和現實的觀察與思考,使青年電影創作在創意和文化的維度中,回歸藝術創作的本質。”
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基于論壇組織者對幾年來國內青年導演創作環境的分析與思考。2010年我國出產的526部電影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青年導演的作品。隨著中國電影近幾年來的快速發展,市場急劇擴張,影片基數在不斷提高。此時此刻,初出茅廬的青年導演獲得一筆較少的資金,拍攝一部屬于自己的電影,已并非難事。然而,新的問題是,很多青年導演的作品卻并不能反映他們發自內心的創作意愿——一些不專業也不了解電影市場的投資機構經常會以廉價勞動力的形式使用青年導演,并將自己盲目而缺乏專業性的意志強加于他們,使得他們拍攝出了大量無緣市場的低成本“爛片”。那些游擺于制片人意志與自我創作意愿之間的青年導演的作品根本就無法進入市場,就算它們能夠幸運地擠上影院的排片板,其經過重重妥協之后“變味”的品質和內容也不足以吸引觀眾前來觀看,最終還是只能淪為影院“一日游”(即上片一天即下線)的尷尬。
為了迅速扭轉青年導演作品陷入的“爛片”多、佳作少的困局,華語青年影像論壇開始強力強調原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電影工業從青年開始”,并不是指將大量廉價勞動力輸入到電影行業中去,華語青年影像論壇更希望年輕人能夠將自己的夢想、激情和創造力帶到電影工業中來,拍攝真正有感而發的電影。我們既需要青年電影創作的市場價值,也需要青年電影在差異化的生存法則中,保持個性與藝術尊嚴。《電影藝術》雜志主編吳冠平說,華語青年影像論壇一方面要讓觀眾看到一些被大片淹沒的“小片”中所具有的創造性與情感力量,另一方面更要讓青年導演認識到自己作品中的原創力所在,并讓他們理解這種原創力與市場的關系。
展望 電影的未來在青年
5年來,在中國文聯的大力關懷下,在中國影協各部門的鼎力支持下,華語青年影像論壇日漸茁壯。5年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力求在電影創作界、理論界和政府主管部門之間拓寬溝通、交流的渠道,以期能為電影產業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專業、更準確的參考依據。
著名電影教育家、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給予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很高的評價,他指出:“華語青年影像論壇為電影專業的學生和未來要進入電影界的年輕人提供了一種信息和參照物,提供了一種觀念。論壇中討論的很多電影創作問題,比如投資比例、未來市場定位、演員搭配、風格把握等,都是從務實的角度去為青年創作研究和解決問題。”
處女作《完美新娘》獲得市場的認可,讓導演阿猛對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充滿了感激之情:“我是拍廣告和MTV出身的,但心中卻始終懷揣著最單純的電影夢想。作為一部低成本影片,《完美新娘》能夠成功獲得拍攝資金,除了劇本本身質量過硬之外,更得益于華語青年影像論壇的‘牽線搭橋’。”
著名青年編劇、《消失的村莊》導演林黎勝也對華語青年影像論壇贊譽有加。“在當下這樣一個被商業狂潮席卷的電影行業里,華語青年影像論壇為小成本電影和藝術電影保留了一片誠懇而可貴的生存之地。論壇的融資會通過各種方式讓制片商和優秀劇本直接‘面對面’接洽,并在幾年中結出了累累碩果;論壇的影展讓許多小成本電影能夠更有尊嚴地以電影的形態與觀眾見面,而不是簡單地以DVD的形態直接投入到音像品市場中。”林黎勝說。
事實顯而易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政策開始向青年電影人傾斜,有越來越多的影視公司愿意與青年導演合作,也有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拍攝出了優秀的電影作品。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夏潮對華語青年影像論壇5年來取得的成績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他總結道:“作為中國電影家協會著力打造的優勢品牌,華語青年影像論壇舉辦5屆以來,推出了一大批原創電影作品,從論壇中走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青年電影人,并為多部青年影人的作品成功融資并順利投拍。與此同時,幾年來,論壇也就一些重大的電影產業問題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不論是中低成本電影的市場拓展、建立新型電影制片人機制,還是關于華語大片時代新青年電影前途以及兩岸電影的創作、合作問題,都是關系到中國電影產業良性發展的重大問題,并得到了積極的市場反饋和理論界的深入探討。整體上,華語青年影像論壇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活動,它積極關注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并聚焦于青年電影,這個論壇和我們的青年電影人一樣,充滿了希望。”
(編輯:李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