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藝術作品展
2013年6月1日- 6月9日,由中國木版基金會、江蘇省美術館主辦的“我在——2013中國版畫藝術工作室聯盟作品展”將在江蘇省美術館新館1和2號展廳舉辦。此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陳琦博士策劃,將展出11位版畫藝術家的110幅作品。參展藝術家包括蘇新平、周吉榮、陳琦、賀昆、張廣慧、盧治平、徐寶中、孔國橋、唐承華、宋光智,與特邀藝術家James Hill(英國劍橋圣巴拉巴斯版畫藝術中心主任)。
此次參展的10位中國藝術家都來自于“中國版畫藝術工作室聯盟”,該聯盟成立于2006年5月,是一個由不同地域的獨立版畫藝術工作室共同組成的藝術群體,在版畫學術與社會活動中都十分活躍。他們都是活躍在中國版畫藝壇上卓有成就的藝術家,并通過各自獨特的版畫語言和藝術形式進行探索,表達自己的藝術觀念。近年來,聯盟藝術家以各自不同的藝術表達方式在中國藝術界構成了一條靚麗的風景線,雖取向各異,但卻有著一致的追求,即對于傳統版畫概念的延展性的思考和版畫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轉型。
此次展覽的參展作品都是聯盟成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既有蘇新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標志性代表作,也有陳琦耗時兩年最新水印版畫巨制,既有周吉榮新近實驗性材料作品,也有徐寶中新鮮出爐技藝卓絕的銅版作品。策展人陳琦教授想通過此次展覽突出當下版畫藝術界的一種可貴現象——“版性崛起與文化自覺”,正如他在展覽前言中所述,“在當下網絡自媒體時代,版畫的復數屬性不再重要,而是“版性”。版性是版畫獨有的間接性印痕,它有一種與生俱來異于其他繪畫質材的精神特質。”
在文化消費的環境中,原創版畫沉寂落寞,而復制性版畫因其作者當紅的名頭受熱捧。版畫家們該如何看待自己堅守,為之嘔心的版畫藝術以及它的未來?“我在”口號的提出便是聯盟藝術家們的回答與真實的集體精神寫照。它向外宣誓著原創版畫家文化身份人群的存在,以及對復制版畫說NO!同時它也強烈傳遞出聯盟藝術家們的文化自覺和對中國當代版畫未來發展的信心。
在當前中國社會快速發展,當代藝術多元、自由的藝術生態格局下,版畫的當代轉型和在當代藝術情境下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是近年來版畫學界思考并提出的課題,而這個問題的解決,外力難以指望,只能靠版畫學界自己。中國版畫藝術工作室聯盟年度展的目的之一,便是為解此課題而提供的多重可能性的參照。
參展畫家介紹:
蘇新平以高超的石版技藝,不斷探究在中國社會巨變中各個層面中人性的異化。作為一個安靜的觀察者,他不斷豐富對中國社會環境變遷的審視,并將作品限定在嚴謹的寫實視覺范疇內,與中國當代藝術近幾十年來的轉型保持著清醒的獨立。
周吉榮的藝術視角始終關注著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他細致入微審視著北京的變化,通過手繪與照相結合的獨特絲網版畫語言廓出北京的新與舊,那些灰色老胡同、殘破的紅墻,斑駁的綠門,以及當下迷離的多彩街景,生發出人們對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傳統文化失落所帶來的思考。
陳琦是中國當代水印版畫的代表性畫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陳琦就堅定選擇了具有深厚傳統的水印木刻為自己的藝術表達媒介。在漫長的藝術實踐中,他結合西方繪畫中表現光線明暗的素描層次的理念,擴展了傳統水印局限于中國水墨和現代主義的美學束縛,極大的提升了水印木刻的當代表現性。
賀昆是中國最早一批從事絕版套色木刻的代表性畫家,他的版畫色彩絢麗,刀法奔放,具有濃郁的云南地域特色和個性鮮明的絕版木刻藝術語言。
張廣慧的作品中有一種特殊的楚文化氣質,他以深厚的學養與文人情懷在現實中保持距離的體察人生的五味雜陳,再以看似輕松諧趣的刀筆疊印出慘淡溫情的青春華少,是己是彼,亦真亦幻,令人唏噓。
盧治平的絲網版畫將彩陶、瓷器等傳統文化符號元素通過圖片化的解構與重組,使其嬗變為一種全新且具時尚意味的現代視覺符號,體現著當代白領人群審美意味與現代主義美學理念。
徐寶中的版畫創作始終在畫面里的“虛構”和現實中“真實”間展開自我叩問、自我反思式的表述。他以知識分子與生俱來的批判精神和質疑的態度在自己精神世界中漫游并為觀眾提供思想的快樂。
孔國橋的版畫作品滲透著其獨到的思辨精神以及對哲學的思考,這使得其作品脫離了一般意義上的繪畫而成為個人特殊的“文本”寫作方式。通過閱讀或許會質疑許多不能相容的文化差異和誤讀是否有消融的可能與必要。
唐承華可以在繪畫、裝置與綜合版中之間自由來回盡興發揮,這是其豐富的藝術教育背景與精神游歷所決定的。他的抽象作品,熱情而富于浪漫的想象,體現了他彪悍外表下,敏感溫柔的一面。
宋光智的石版畫在經歷了現代語境轉換與個人語匯風格化后開始由情境的守望到理念的尋覓的轉變。作品中沒有明確身分的人物飄忽在臆想且真實的場景中,表現出個體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存在關系中的焦慮。
展覽信息:
展覽時間:2013/06/01-2013/06/09
主辦單位:中國木版基金會、江蘇省美術館
展覽場地:江蘇省美術館新館1號展廳
展覽名稱:我在—2013中國版畫藝術工作室聯盟展(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