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實:融入人民大眾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創造之中
融入人民大眾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創造之中
——與中青年編劇談談心
趙實
各位編劇朋友,你們好!非常榮幸認識大家,也很高興面對面聽取大家的建議,同大家一起分享創作中的收獲、體驗和思考,聽取大家對文聯和協會進一步做好研修工作的意見建議。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習調研機會。首先我代表中國文聯,向勤奮耕耘在戲劇影視文學創作崗位上的中青年編劇朋友,表示誠摯的敬意和親切的問候!
剛才大家暢談了從事編劇創作的體會、分析了當前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對文聯和協會進一步提高研修培訓水平、提高服務質量,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使我們對當前戲劇影視劇本創作的現狀,對中青年編劇朋友的創作甘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對同志們的不懈追求和藝術探索,也深感贊佩。感謝大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建議,中國文聯和所屬中國戲劇家、電影家、電視藝術家協會、文藝研修院要認真梳理分析,積極改進提高。
圍繞這次調研座談的題目,就如何更好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同志們談了很有見地的看法和意見。我想結合近期開展的調研工作談幾點體會,與大家交流探討。
一、勇于擔當時代責任,努力唱響中國夢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現中國夢的時代主題,極大地振奮了黨心軍心民心。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當今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特別是文化強國建設、文藝繁榮發展迎來了一個最好的發展時期,人民群眾對文化、對文藝的需求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旺盛、多元、迫切、渴求。在這樣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我想,首先要深刻把握文學藝術對于人民大眾的社會功能和社會責任。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學藝術銘刻著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寄托著一個民族的共同追求。文藝樣式豐富多彩,其中戲劇影視藝術是人民大眾最喜愛、受眾最廣的文藝樣式,是滋養、撫慰、啟迪、塑造人的心靈的情感藝術,能夠潛移默化、滴水穿石般地影響人民大眾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追求。
古今中外,大凡優秀的文學藝術家,最重要的品質,我看就是具有強烈的民族精神和大眾情懷,其作品一定是與人民、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這就是文藝家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我想這種責任感來源于對國家、對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沉的愛,只有了解得深、愛得深,才會自覺擔當起社會的責任。這種社會責任感在今天最重要的表現,就是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就是通過我們的作品促進國家創新發展和社會包容和諧,激勵人們自信自強、艱苦奮斗,給人以信仰的堅守、精神的力量和美的啟迪;就是用我們的作品貼近大眾,反映現實和人民意愿,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喚起人們團結奮進、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意志。中國夢,強國夢,說到底是人民夢,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創造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志向,是中華民族自尊自立自強的精神象征。我想,一切有作為的劇作家都應該融入人民大眾實現偉大夢想的創造之中,以提高民族素質、弘揚先進文化為己任,與人民共夢想、共輝煌。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贏得觀眾、贏得市場,才能流傳百世,才能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我國30年代左翼作家藝術家拍攝的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后來被定為“國歌”。它不僅在當時喚起了廣大民眾抗日救國的民族斗志,而且成為近一個世紀中華民族追求民族復興的精神象征。吳祖光先生20世紀40年代創作的《風雪夜歸人》,距今已有七十年,前不久國家大劇院再次搬上舞臺,看了以后依然讓人回味無窮。這些現代文藝史的杰作,對我們今天的文藝創作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