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館之寶”的分量
一名小女孩在中國美術館臨摹展出作品《潮》。新華社記者 魯鵬攝
▲潘鶴的雕塑《艱苦歲月》
▲蔣兆和的中國畫《流民圖》(局部)
五月流金,華卷溢彩。“與時代同行——中國美術館建館50周年藏品大展”在觀眾們的殷切期待中拉開了帷幕,眾多“鎮館之寶”與歷史檔案再現世人。觀者如云,盛景迷人。
此次藏品大展幾乎動用了中國美術館所有展廳,向觀者陳列展示了中國美術館從半個世紀典藏的珍貴藏品中精心遴選出的666件作品。
首先映入參觀者眼簾的,是中國美術館正中圓廳墻上的名錄。長達37米的弧面墻上,第一次沒有陳列作品,而是詳細地列出中國美術館從第一個展覽《第三屆全國美術展覽》到最近舉辦的《扶犁回望·楊力舟、王迎春藝術回顧展》等50年來舉行的數百個重要展覽以及館藏重要藏品捐贈者的名錄,令人回味和感懷。
漫步在此次藏品大展的各個展區,蔣兆和的中國畫《流民圖》、徐悲鴻的中國畫《戰馬》、羅中立的油畫《父親》、潘鶴的雕塑《艱苦歲月》、四川美術學院集體創作的雕塑《收租院》、陳堅的油畫《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南京》等一批“鎮館之寶”,都是膾炙人口、產生過巨大社會影響的經典作品。同時,齊白石的草蟲冊頁,張大千的山水畫,吳作人、孫宗慰、李瑞年的早期油畫等等,都是彌足珍貴、稀有難見的存世珍品,在此次藏品大展第一次與參觀者見面。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說,在中國美術館地下藏庫中珍藏的總共近11萬件作品中,可供此次展覽遴選的有近4萬件,666件藏品不過是這其中的1/60左右罷了,將這666件重要藏品展覽陳列一個半月,是期望用這樣一個很有分量的展覽,來呈現服務公眾和社會、為國家積累美術文化財富、推動中國美術事業建設發展的中國美術館建館50周年系列活動的宗旨。
中國美術館是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標志性建筑和新中國美術發展的象征。1963年,毛澤東主席為中國美術館題寫館名,確立了她作為國家美術博物館的地位與性質,從那時開始,中國美術館就與中國美術的時代發展緊密相連。
中國美術館早在建館初期,就把收藏和研究作為立館之本,通過國家對藝術收藏的投入、許多著名藝術家與親屬以及各方面人士的無私捐贈,到今天,已形成了上起宋元下至當代的重要美術作品的收藏序列,其中現代以來的中國美術是中國美術館藏品的重點和特色,無論藏品規模、數量和藝術質量均為國內首屈一指。此次展覽不同于一般紀念性展覽、專題展和斷代展覽,而是建立在對整個20世紀至今美術發展的宏觀把握和整體歷史分析的基礎上,力求準確反映美術現代進程中的時代特征和歷史內涵,讓人們看到現代以來中國美術的文化價值和時代創造。
此次展覽陳列展示的666件作品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連環畫、年畫、漫畫、宣傳畫、水彩畫、裝置、綜合繪畫等各門類,可謂佳作紛呈,經典凝聚,蔚為壯觀。同時,中國美術館以一種極富學術建設性的梳理,依托館藏精品,在以往學術研究和展覽陳列的基礎上,突破以前多用畫種分類的模式,以美術的歷史演進為軸線,觀照不同時期的美術發展特征,突出中國美術在社會意義和藝術語言兩方面的變遷,并輔以珍貴美術書刊和美術大事年表等歷史文獻,展開一百多年來跨越了兩個世紀之交的中國現代美術波瀾壯闊的歷史敘事。
此次大展分傳承與引進、苦難與抗爭、探求與拓進、主人與家園、反思與開放、多樣與繁榮六個部分。許多參觀者在欣賞眾多中國美術經典佳作之際,也迫切希望珍貴的藏品能有更多機會與觀眾見面。范迪安說,中國美術館除了近4萬件現代美術作品外,還有民間美術作品、古代美術作品、外國美術作品等,這些美術精品通過收藏、捐贈、國家調撥、引進等各種形式,匯聚于中國美術館,使中國美術館成為收藏、展示、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固定陳列展是國際上美術博物館的運行慣例,也是中國美術館一直致力的重要建設事項,此次藏品大展為正在建設的國家美術館打下一個基礎,將來在國家美術館中必定有固定陳列展《中國現代美術之路》。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