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是把雙刃劍
對當今記者而言,網絡社交媒體已成為快速獲取和發布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許多知名媒體如路透社、美聯社等都設置了社交媒體編輯部,以實現新聞的及時發布和更新。然而,具有隨意性和及時性特征的社交媒體卻成了滋生網絡謠言,擾亂公眾視聽的溫床。
4月15日,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后,推特、臉書等社交媒體很快就發出了有關消息,并一度成為波士頓警方、馬拉松賽事組織者等公共機構的有效溝通工具,警方甚至通過這些社交媒體來指導救援。然而,社交媒體在迅速傳播信息的同時也催生了很多虛假消息,各種謠言與辟謠也不斷涌現。比如爆炸發生后,有媒體稱嫌犯已被控制,但卻在一個小時后被辟謠;媒體報道稱爆炸中有8歲女孩死亡,最后證實是8歲男孩;美聯社也曾報道稱,波士頓警方已經下令關閉該市的手機服務,以防止任何潛在的遠程引爆炸彈。但當地運營商隨后辟謠稱,當地網絡服務并未關閉,也未曾接到類似命令。更有甚者,4月23日,美聯社推特賬戶被黑客盜用后發布“白宮被炸,奧巴馬受傷”的假新聞,經其他新聞媒體轉發后,給美國股市造成了巨大損失。社交媒體的兩面性在這些事件中暴露無遺。
康奈爾大學的傳媒與信息科學教授杰夫·漢考克指出,社交媒體不僅關乎日常瑣事,還可以導致大規模的現實后果。
社交媒體亂象以及因其造成的嚴重后果導致公眾對傳統媒體的公信力產生懷疑,規范和治理社交媒體迫在眉睫。全球最大通訊社之一的美聯社首當其沖。早在2009年,美聯社就出臺了員工使用社交媒體的指導規范。2011年,因員工使用推特、臉書等社交媒體工具失控,時任美聯社執行總編輯盧·費拉拉曾嚴厲警示全體員工:“你們的首要任務是為美聯社工作,而不是推特。”此間媒體曾報道,同美聯社一樣,法新社也在2011年更新了社交媒體使用規范,對記者編輯在虛擬空間的行為進行嚴厲約束。事實上,通過內部立法來管理員工的網絡行為已經成為國外媒體的行規。如路透社、英國廣播公司、美國有線電視網、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國際一流媒體機構都先后出臺了員工使用社交媒體的管理規范。
據當地媒體爆料,路透社社交媒體編輯馬修·凱斯,因其在波士頓爆炸事件中利用推特平臺肆意散布假新聞而被開除。因“凱斯事件”持續發酵,美聯社決定重新修訂員工使用社交媒體指導規范。此次美聯社公布了新版員工使用社交媒體的指南,較之前版,新指南有針對性地強調了三個方面:一是員工在使用社交媒體時,如何避免傳播不確定信息;二是員工應該如何利用社交媒體與公眾分享美聯社的新聞信息;三是面對首次出現在社交媒體平臺的、可能的突發性新聞,員工應該如何利用自己的社交平臺分享該類信息。美聯社重申,以上措施旨在強化員工的新聞職業操守,盡可能杜絕媒體濫用社交媒體平臺,挽回日漸式微的新聞公信力。誠如美聯社社交媒體編輯埃里克·卡文和標準化編輯湯姆·肯特所指出的,“新聞要求我們追求速度。但是,面對危險或敏感情況下出現的一些潛在新聞線索,諸如個人博客、目擊者發帖等,媒體人應該運用自己的專業素養,辨析信息,去偽存真。本次修訂的新指南主要是為了指導員工如何通過社交媒體網絡去辨識、獲取那些來源于公眾渠道的非常信息。”
在當前社交媒體日趨活躍并成為公眾獲取消息的重要途徑的情況下,美聯社重新制定員工使用社交媒體規定,是在警示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在使用社交媒體時要務必謹慎小心,要恪守新聞記者的職業操守,避免傳播社交媒體上的謠言和不實新聞。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