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重建全紀錄——紀錄片《北川記憶》誕生的臺前幕后
這段時間,一部名叫《北川記憶》的八集紀錄片在全國部分電視臺熱播,不久也將登錄央視熒屏。宏大真實的重建場景,客觀細膩的人物刻畫,跌宕起伏的重建進程,構成一座城市、一群人重生的不朽史詩。
“這部紀錄片從北川新縣城建設的第一鏟土開始,直至北川新縣城的對外開放,歷時3年。”主創者之一的張戈說,紀錄片全程紀錄了汶川特大地震毀壞最嚴重的北川縣城的新生,彰顯了抗震救災精神和對口援建精神,中國力量浸潤在每一個鏡頭里,流淌在每一段對白間。
780小時的影像 一段珍貴的歷史
為何要選擇紀錄北川的重生?張戈說,北川是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地方,也是唯一一個異地重建的縣城,紀錄這里,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汶川特大地震后,用影像紀錄這段歷史成為每一位電視人參與重建最直接的方式。汶川特大地震后不久,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中視影視制作總公司,《北川記憶》總編導侯新天、張戈和四川電視臺的一幫電視人便湊在一起謀劃構思。
“在紀錄汶川地震的影像里,有關紀錄災情、重建的片子并不少,但系統地、從頭到尾紀錄一座城市及群眾重生的紀錄片還沒有。”四川電視臺副臺長陳小平從這樣的角度出發,以北川新縣城的建設為背景,以北川群眾代表的命運變遷為敘事主線,從北川的變化展現中國精神。
2009年1月14日,北川新縣城建設啟動,粗大鐵鏟掀起的泥土從鏡頭前滑過。此后的3年里,張戈、陳小平、侯新天3位編導帶領9人的制作團隊,不放過北川新縣城建設的每一個細節,見證北川新縣城的點滴成長。在這支隊伍里,張戈已經66歲,侯新天58歲,其他的則是年輕人,年齡最小的攝像師年僅20歲。
“在我們的片子里,選取了新縣城、陳家壩鄉、恩達羌寨作為代表,從3個層面再現了北川的巨變。”張戈介紹,他們先后拍攝高清素材780多個小時,40多位典型人物的命運起伏刻錄在永恒的影像中。
不落下重要場景 紀錄點滴變遷
“整個拍攝過程很艱苦!”張戈說,“比拍電視劇難得多。”
北川新縣城的建設爭分奪秒,紀錄片的拍攝也是分秒必爭。攝制組的拍攝經費只有50萬元,不足的部分都由攝制組成員找支持甚至自己掏腰包。因為是租用機器設備,為降低成本,攝制組每天需要拍16個小時,白天晚上都在工地上。
攝像劉智勇是湖南人,不適應災區的飲食,吃不好睡不好,但他通宵達旦地拍攝,從不叫一聲苦。有一次用升降機拍攝,機器出現故障,劉智勇從升降機上摔了下來負了輕傷,但他爬起來后又接著拍。
北川新縣城首期安居房的建設,開工那天,大雨滂沱。攝制組硬是提前在泥地里架好搖臂,給機器包好油紙,將開工時北川群眾的那份喜悅、援建者的那份堅毅全程紀錄了下來。
在這部紀錄片里,北川各界群眾的變遷成為一條貫穿的主線,為完整展現他們的變化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攝制組不管風霜雨雪,不論白天黑夜,都跟在他們身邊,直到他們搬入新縣城的新居,開始新生活。
講好人物故事 彰顯偉大中國精神
“這是第一部系統地紀錄北川重建過程的紀錄片,資料彌足珍貴。”陳小平說,在北川重建的進程里,攝制組將目光聚焦新縣城重生的同時,也把關注點集中在災區人的身上。
“在我們的片子里,有40多個各式人物。”陳小平說,“我們就是要把故事講好,通過故事宣傳中國力量。”
在鏡頭里,恩達羌寨村民賈德華的故事娓娓道來:地震了,房子沒了,財產沒了,她帶領一幫姐妹靠羌繡謀生,重建家園。
王永勝,震后憑借自己的一雙手種金銀花并創辦經濟實體重建家園。
李剛,北川紅旗村人,北川新縣城建設征用了紅旗村的土地,但村民征地后不愿搬家。李剛在自己的老房子里結婚,婚禮后立刻搬家,帶動了身邊鄉親支持新縣城建設。
李福元,北川東魚村的一個隊長,土地被征用建設新縣城后首先響應號召,主動接受安排。在縣城邊上自己搭建工棚度過近3年的過渡時光。
……
“這些人物鮮活,故事豐滿。通過他們展現災區群眾積極參與災后重建,積極參與新縣城建設,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新生活。”陳小平說,“這些群眾就是災區人民的縮影,他們身上顯現的是災區群眾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
看著自己的經歷被真實地留存下來,北川人自己也很感慨。北川縣縣長瞿永安說:“這些珍貴的影像將永遠激勵我們自力更生,百折不撓,在全國人民的關心支持下把北川建設得更好。”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