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歲教授,平常心待之
年僅28歲的鄧鶴翔被武漢大學評為教授的消息,成為近日網友津津樂道的話題。有人驚訝,有人淡定,更多人認為,教授評選關鍵看科研成果或教學水平,與年齡不應有太大關系。28歲的教授,完全可以有!
翻開鄧鶴翔的履歷,會發現這位“85后教授”一連串閃光的足跡:中學時曾獲高中生化學競賽全國一等獎,保送復旦大學;后留學美國,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先后在該校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曾獲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入選“青年千人計劃”;曾三次參與完成美國能源部重大項目,兩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發表文章……這樣的成果和水平,在中國的大學里評個教授顯然是夠格的;但是,如果以“循序漸進”的思維、以“按部就班”的慣例、以“論資排輩”的機制,他想評教授可能還要等上若干年。
大學之大在大師,大學辦得好不好,不僅看它有沒有培養出優秀的學生,也要看它是不是能夠延攬大師、名師,成為英才薈萃之地。其實,早年的中國大學也很愛惜人才,評教授只看水平,不看年齡、資歷等等。錢鐘書從國外歸來、被西南聯大聘為教授時,正好28歲;著名語言學家王力當年受聘燕京大學教授、季羨林任北京大學教授時,也都只有35歲。
不拘一格評教授,其實并不違背科學研究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有研究表明:杰出科學家在25至45歲之間更容易作出重大貢獻。1901年至2008年的百余年間,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中,有16人的獲獎成果是在21至25歲之間取得的;34.5%的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的獲獎之作是在35歲以下完成的。可見,青年人才是最有創新激情和創新能力的群體。
在高等教育改革和科研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高校教授隊伍年輕化正成為一種趨勢。但是,在一些地方和高校,因循守舊、論資排輩的問題依然突出。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優化成才環境,就必須打破傳統體制束縛,讓更多年輕有為的學者早日“露臉”,使中國的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充滿生機與活力。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