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時代精神回答時代課題——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正式發表70周年
5月23日,是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71周年的日子,同時今年也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正式發表70周年。這次座談會的召開,標志著文藝新時期的開始。在當時條件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積極鼓勵、引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用文化力量感召人民、引領前進方向,重新構筑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促進民族的解放事業。《講話》最初是針對文化領域中一個特殊部門即文藝界的有關問題有感而發的,具有明確的針對性。但是,由于當時處在特殊歷史語境下,文藝在整個文化領域當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典范性甚至是先鋒性,《講話》中涉及的許多文藝觀點,往往對整個文化領域也具有指導意義。《講話》就成為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經典文獻。當前,我國正處于市場開放、社會轉型、文化重塑的特定歷史時期,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持續發展國家硬實力的同時,必須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也就是要不斷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和價值內涵。因此,需要以《講話》精神為指導,以史為鑒、從原典中汲取力量,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堅持文化的人民性、民族性、時代性,為黨在執政條件下引領文化發展方向、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堅持人民性。人民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首要特征。延安時期,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強調文化的領導權、文化的方向問題,特別是毛澤東在《講話》中所探討的核心問題即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以及如何為的問題,其實質就是黨的文藝路線、方針、政策中最核心的文藝方向問題,也就是整個文化的方向問題。此后,在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指導下,文化工作者將共產黨所尊奉的人民至上的價值觀,通過小說、戲劇、詩歌等多種形式加以呈現,引領了當時的社會風尚,甚至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解放區文學”,為促進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新時期,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與《講話》精神一致,黨的十八大報告貫穿了人民本位、人民主體及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立場,提出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牢牢把握的首要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文化的人民性實質就是文化的方向問題。十八大報告特別強調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的價值定位。因此,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人民性。這就要充分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過程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文化權益。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堅持民族性。民族性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支撐。延安時期,毛澤東提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新時期,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可見,民族性是黨所遵循的文化觀的基本屬性。文化的民族性反映特定的民族精神、民族特性,表現特定的民族風格、民族氣派,具有超越時代、階級的內容和精神,與民族存亡共始終。文化的民族性經過長期積淀形成,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中華文化為載體,體現中華民族世代相繼、前后一貫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具有典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實質就是正確對待中、外文化,突出體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堅持文化的民族性要求,既要弘揚中國五千年歷史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歷史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以包容性的特征彰顯其全球性價值;又要不斷地創造出體現民族文化活力和生機的新作品、新成果。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堅持時代性。時代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特征。時代的發展呼喚文化與時俱進,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一定要堅持時代性。文化的時代性是指文化的內容和形式隨時代的變化而展現出來的特性,它體現特定時代的精神,反映時代發展的主流和方向,具有對舊時代、舊文化較強的超越性。文化之所以具有時代性,主要在于社會生產力發展具有階段性,導致不同時代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文化的時代性要求生產或創造的文化不能是過時的、落后的,而是符合人類歷史前進的時代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能夠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精神、回答時代課題,是能夠體現時代主題的現實文化。堅持文化的時代性實質就是正確面對古、今文化的問題。在當代中國,堅持文化的時代性,關鍵是要弘揚以“自由、民主、科學”為核心內涵的價值理念和以改革進取、開放創新為基本內容的時代倫理精神;堅持文化的時代性,要求廣大文化工作者創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先進文化;堅持文化的時代性,就要弘揚當代中國社會建設過程中形成“中國經驗”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以增強文化的感染力。(作者單位: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延安精神研究中心)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