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會:文化“走出去”的大舞臺
已成功舉辦8屆的文博會文化產品出口總交易額高達735.75億元,展會規模、國際化程度、交易成果連年攀升,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和中國文化品牌“走出去”的重要舞臺。借此,一批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走向廣闊的海外市場——
文博會助推文化產業走向世界
以展會形式打造對外文化貿易平臺,已成為我國開展對外文化貿易的重要渠道。作為專業化、綜合化的文化產業展示和交易平臺,讓更多的中國文化產品走向世界是文博會的一項重要使命。從第二屆開始,文博會便開展海外招展代理,先后與26家海外優秀代理機構簽訂代理招商協議,面向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招商。8年來,文博會已積累了8萬余名海外采購商資源,強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產品走向世界的步伐。
成立于1958年的貴州遵義雜技團是典型的在文博會上成長起來的文化機構。在第三屆文博會上,遵義雜技團就雜技晚會《依依山水情》與美國中美文化傳播公司簽約,接著與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客商簽下了5份訂單,總金額超過600萬元;在第四屆文博會上,與美國、西班牙、韓國等商家簽訂了合同;在第五屆文博會上,與國內外投資者簽約項目6個,招商引資近6億元。簽約之后,遵義雜技團在澳大利亞、美國、芬蘭、韓國、日本等多國輪回巡演,到2011年,其演出場次與出國演出場次同時創下歷史新高,演出場次已近1000場。借文博會平臺,遵義雜技團打開海外市場,演出足跡遍布五大洲的63個國家和地區,一舉走出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低谷,在世界雜技業異軍突起。天津福豐達公司的環幕立體電影系統也從文博會的平臺銷售到美國、加拿大、意大利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在歐美建立了60多所環幕立體電影院。深圳華強文化集團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大型主題公園“方特歡樂世界”也從文博會走向伊朗和非洲。
借助文博會,閩南特色紙質畫、青海唐卡、壽山石雕、蘇州刺繡、深圳香云紗、平湖紙龍舞等“養在深閨”的非遺也走出“閨房”面向國際。2011年,7500平方米的文博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專館中,6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2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深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香云紗、平湖紙龍舞都在文博會上向海外參展商和采購商展示自己獨特的魅力。來自湖南邵陽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藍印花布受到日本采購商的青睞,并實現交易,青海堆繡、江西連四紙等非遺也積極嘗試“走出去”。
中國文化在世界上有怎樣的影響力?2012年文博會現場發布的《2012海外文化企業投資合作需求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八成的海外文化企業認為中國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市場,有進入中國發展業務的計劃。而深圳與北京、上海、香港一樣,均是海外文化企業希望進入的目標城市。調查還顯示,文博會在海外知名度頗高,超過50%的調查對象聽說過文博會,并將文博會視為海外文化企業與中國文化企業開展合作的重要平臺。
國際采購商文博會上滿載而歸
文博會在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同時,也為中外文化企業搭建起了重要的交流互動橋梁。如今在文博會現場,藍眼睛黃頭發的外國嘉賓已是隨處可見,文博會的國際化色彩越來越濃。2010年,文博會海外出口交易額突破100億元,2011年89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2萬名海外參展商匯聚文博會,2012年在美國和歐洲經濟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文博會文化產品出口交易額仍超過115.22億元,吸引約13.17萬人次的海外專業觀眾觀展。
為力促國際采購商與國內展商實現成功洽談和交易,文博會充分了解參展商產品特色優勢,深入挖掘國際市場對中國文化產品的需求,廣泛調配國際資源。2011年文博會上,僅阿拉伯地區采購團的采購金額就超過18.46億元,來自北美、歐洲和澳洲等多個國家的采購商還與專門出品油畫、版畫、家居飾品的深圳閑云工藝飾品公司簽下13個訂單合同,簽約金額達到2000萬美元。深圳本土文化企業借助文博會匯聚全球采購商的良機,“足不出戶”就把特色文化產品賣到國外。
文博會也為藝術跨國界鋪架橋梁,連續四次參展文博會的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就與文博會建立了長期戰略伙伴關系,2011年“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優秀教師作品邀請展”成為文博會上一大亮點,31位俄羅斯教授和畫家的代表作品參展,包括兩位俄羅斯藝術科學院院士。在第九屆文博會上依然會端出這一“藝術招牌菜”。
如今,中國文化產業正在文博會的推動下逐步實現大發展大繁榮,中國文化產業成果也在這里被集中整合、包裝與展示,走入國際市場的道路更是節節拓寬,每屆文博會都吸引著上百萬名賓客流連其中。文博會后,一批批忙碌的國際買家牽起長長的產業鏈條,把中華民族的文化產品延伸到廣闊的海外市場。
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海外采購商對中國文化的認可和接受程度也日益提升,文博會的品牌在國際市場更是越叫越響。中國-阿拉伯經濟聯合會會長Adel就表示,文博會作為最具規模、最具效率的文化產業博覽盛會,世界各國文化在此交融薈萃,通過這一國際化文化交易平臺,不僅讓國際采購商有機會接觸中國文化的精髓,也加快了中國文化融入世界的步伐。美國ICN電視聯播網董事兼副總裁孫太泉還透露,原來美國一些學校的第二外語是西班牙語,而現在則多數改為了漢語。(本報記者 易運文 張玉玲)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