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新論:假如沒有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如果不復存在,新媒體也無法健康發展。如果沒有傳統媒體的求證和制衡,網絡謠言會在輿論場中更加猖狂肆虐;如果沒有傳統媒體的嚴肅和堅守,花邊八卦和低俗信息會迅速充斥整個網絡空間
有人說,媒體是技術產業,技術改變了,媒體也會改變。
此言不虛,回看傳媒產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技術發展史,從印刷術到無線電,從收音機到電視機,從膠片到數碼,從文字到視頻,科技的每次進步都帶來媒介的革新,也自然引起了媒體的變化,帶來傳播方式的革命。
所以,當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移動互聯網異軍突起的時候,傳統媒體的處境開始變得尷尬。新聞更新加快,免費信息橫行,廣告收入銳減,傳統媒體的核心業務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更嚴峻的是,新媒體降低了媒體的門檻,讓本帶有專業優越感的媒體變成了人人可參與的行業,媒體的光環弱了,媒體人的熱情少了,連新聞學院畢業的學生都不愿再做媒體了。
質疑的聲音也越來越多,報紙快要消失了,廣播只剩交通臺了,電視變成娛樂場了。再看看世界上的媒體大亨們,新聞周刊停刊了,論壇報業集團申請破產了,紐約時報賣樓了,一時間整個傳統媒體行業大有泰山將傾之勢,仿佛未來注定是新媒體、自媒體的天下。
如果有一天真的沒有了傳統媒體,我們的生活會怎樣呢?
有人會說,沒有了傳統媒體我們還有網絡啊,網絡傳播更快,信息更多,互動更便利,能看微博為什么要讀報紙,更何況現在傳統媒體的大部分新聞素材也是來源于新媒體。
但事實是,并不是傳統媒體離不開新媒體,而是新媒體無法離開傳統媒體。今天,無論是門戶網站還是專業的新聞網站,無論是微博上的媒體賬號還是意見名流,最核心的內容無外乎兩大部分:用醒目的標題轉載傳統媒體發布的內容,和用更醒目的標題質疑傳統媒體發布的內容。
傳統媒體之于新媒體,并不是指內容或理念上的傳統,而是媒介上的區別。報紙有近400年的歷史,廣播和電視也有百年的歷史,它們在自己所依賴的媒介上,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磨合,形成了各自的制作流程、行業規范和職業道德,也造就了一批星光熠熠的作品和名字,影響了時代,推動了進步。雖然產品的內容和形態一直在發生變化,但在其嚴肅性和規范性基礎上形成的媒體公信力仍是其最核心的資產,也塑造著傳播業的價值取向。
新媒體時代,新技術層出不窮,媒介更新換代快,信息生產量大,很難由一個媒介自發地形成約定俗成的規則,很多信息的發布者沒有能力也沒有意識來保證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互聯網是一個產業,是一筆生意,一些網站對利潤的追求遠大于對社會責任的堅守。而且網絡傳播有自己的受眾,快閱讀和淺閱讀仍是互聯網閱讀的特色,嚴肅新聞很難成為網絡新聞的主流。
傳統媒體如果不復存在,新媒體也無法健康發展。如果沒有傳統媒體的求證和制衡,網絡謠言會在輿論場中會更加泛濫猖狂;如果沒有傳統媒體的整合和梳理,碎片化的信息可能永遠不能拼湊出事實的真相;如果沒有傳統媒體的嚴肅和堅守,花邊八卦和低俗信息會迅速充斥整個網絡空間。
伴隨互聯網長大的一代人已經習慣了從互聯網上獲取新聞和信息,也理所當然地認為信息是公共產品,是免費的。但事實是,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新聞的生產并不是免費的,更沒有免費的優質信息和資源。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被擠壓,被蠶食,與技術的發展有關,更與整個社會對信息、對媒體、對傳播環境的認識和態度有關。
輿論環境就像波濤洶涌的大海,每天嘈雜不休的信息洪流永遠是時代的表象,在表象下面流動的才是一個時代的真相。我們需要隨時的信息更新,也需要嚴肅的新聞報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就像兩個輪子,厚此薄彼或非此即彼都無法支撐起當下的時代。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