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去世
1933年8月出生,江蘇無錫人,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全國第八、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陸學藝曾為在全國推行包產到戶鼓與呼。還曾提出“必須進行縣級體制綜合改革”等。
昨天,中國社會學網發出訃告,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因病不幸于2013年5月13日9時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陸學藝遺體告別儀式將于近日舉行,具體時間及地點另行通知。
陸學藝兒子岳雷接電話時表示,自己現在無暇多說。中國社會學會秘書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說:“我今天中午剛去了醫院。他平時身體很好,這次在家里心臟病突發,送到海軍總醫院已沒有生命跡象。”
謝壽光說,本來我們計劃今年8月份籌辦大型的學術活動,全面總結他的學術成就。由于他突然離開,可能會把這個活動改為追思會。
清華大學教授、社會學家孫立平稱:“老陸是我們這代社會學者的精神導師。他關切這個社會與民生,富有正義感,即使在面對某種壓力的時候,他也勇于堅持。”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學者于建嶸聽到這個消息后稱:“他是我博士論文(《岳村政治》)的評議人,當時對我的論文評價極高。我在學術上從他那里受益很多。無論是學術水平還是人品風范,都對他非常敬佩。他是非常善良的人,對于三農問題,對于農村和農業有著一般學者無法企及的觀察。”
■ 學界評論
他的一些貢獻,可比肩費孝通
在中國社會學會秘書長謝壽光看來,陸學藝學術成就至少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他對中國當代社會的農村、農業問題有重大的真知灼見,為中國社會的轉型、城市化,做出了一般研究者難以望其項背的貢獻。
改革開放之初,他對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長期在安徽肥西等地實地研究,最早對聯產承包責任制從理論上進行總結,通過內部要報,得到了中央領導支持。他這方面的貢獻相當程度是被忽略的。
第二,他對中國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長期關注。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農業形勢大好,糧食年年增產,出現賣糧難問題。他則提出,中國糧食生產面臨著危機。這個報告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充分肯定,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不點名提及過。由于他的及時提醒,中央長期關注糧食生產問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一路走好,沒有出現大的問題。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后,他從農業研究轉移到社會學方面,負責社科院社會學所和中國社會學會工作。貢獻主要有:第一,首次提出八個農村社會階層的概念,在我出版的《中國社會學年鑒》《社會學研究》發表過。第二,他長期關注中國社會階層的變化,2001年提出中國社會十大分層,產生巨大的影響,并引發爭論。他說,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階層已經分化,社會結構要及時調整,調整社會經濟政策。其學術意義和社會意義怎么評價都不過分。他領導的研究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團隊持續不斷地做了近20年,出版了《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當代中國社會流動》《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第四本馬上就要出。比如,有學者說過橄欖形的社會結構,但像那樣完整全面的研究,提出要壯大中間階層的力量,促進中國社會良性發展,都是他提出來的。
應該說,陸學藝教授不僅在當代的中國社會學學者中是佼佼者,他在社會結構和社會分層方面的學術貢獻,不亞于老一輩學者費孝通。
還有他近年來組織大型的社會調查和社會研究,包括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中國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持續在做的百縣市經濟社會追蹤調查,以及百鄉村經濟社會調查,動員了成千上萬的年輕學子對中國社會進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最后,他對社會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社會學會每年堅持一次年會。中國社會學的壯大發展,現在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和他的努力和作用分不開。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