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會演出有所思
時間:2013年05月14日來源:《人民日報》作者:虞金星
節會與文藝演出幾乎算得上一對“孿生兄弟”。節會遍地開花之后,越來越多不計投入、不講效益的節會演藝活動,尤其是晚會,因其鋪張浪費或浮皮潦草而廣受詬病。已經31個年頭的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即洛陽牡丹花會),用一場名為《花開中國》的文藝演出向人們說明他們對此有所思,并試圖有所為。
《花開中國》的有所為,或許在于兩點:一是它的文本創意,主體部分以《洛神賦》、《木蘭辭》、《將進酒》、《牡丹記》等四大文學名篇為支撐,進行舞臺藝術創作。盡管它的主要藝術形式,仍是常見的音樂、舞蹈、詩朗誦等,但文學名篇彪炳千古的深厚底蘊、連接地氣的貫通脈絡,讓這臺演出脫了拼盤雜燴的窠臼,成為一個可以讓觀眾回味的整體。二是它駐場演出的設想。如果只是一個焰火晚會般的拼盤,難免只能成為讓公眾心疼資帑的一次性浪費。但一臺自成脈絡的舞臺作品,卻有了長期保留、反復演出打磨的可能。《花開中國》以當地文藝院團為主演,意圖在首演之后,能常年駐場演出,低價惠民。
在藝術和市場的不斷打磨中,《花開中國》還有提升的潛力:以創意勝投入,不僅使文藝演出攤薄成本、杜絕浪費,而且成為牡丹花城一件有代表性的藝術品。這個愿望最終能否實現,尚有待時間的檢驗,但它至少提醒人們,對泛濫的節慶文藝演出應該有所思、有所為。離靡費遠了,藝術離群眾才更近。
(編輯:偉偉)